2021年第二季度,全球經濟從開始超過了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2019 年第四季度GDP 。亞太地區在 2020 年底完成復蘇,而美國在 2021 年 5 月達到頂峰。預計非洲和中東地區將在第三季度跟進,歐洲和拉丁美洲在第四季度完成復蘇。
全球實際 GDP 在 2020 年收縮 3.5% 之后預計將在 2021 年增長 6%,這是自 1973 年以來最強勁的增長。預計 2022 年增長將繼續以 4.6% 的速度增長,然后在 2023 年至 3% 之間穩定2025。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高、與新冠疫情大流行相關的限制解除以及消費者支出激增,全球經濟正在進入當前擴張的“甜蜜點”——尤其是在美國,由于對旅行和社交互動相關的需求服務。隨著經濟重新開放、勞動力市場狀況改善以及家庭儲蓄率從異常高的水平回落,西歐正處于快速增長的早期階段。
由于更強勁的銷售前景和有利的融資條件,商業投資也在回升,大宗商品出口國正受益于價格上漲和出口強勁復蘇。
隨著政府控制支出并應對更高的債務負擔,財政刺激措施的退出將減緩經濟增長。政府財政赤字從 2019 年占世界 GDP 的 3% 擴大到 2020 年的 10%,預計 2021 年和 2022 年將分別縮小至 7% 和 4%。
COVID-19仍然是疫苗接種率滯后地區經濟前景的一個風險,包括疫苗接種活動剛剛開始并將持續到 2022 年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。亞洲部分地區在春季爆發了 COVID-19,導致受影響的封鎖消費支出和出口。印度、臺灣、馬來西亞、越南和日本近幾個月都經歷了挫折,但應該會反彈,因為印度的每日感染率已從 5 月初的峰值下降了 80%。
嚴重中斷的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平衡需要時間
根據 IHS Markit PMI? 全球制造業調查,5 月份供應商交貨時間是調查歷史上最長的,這導致了十多年來投入成本的最大漲幅和銷售價格的創紀錄通脹。雖然一些延遲來自亞洲的供應商,但歐洲和北美的制造商受交貨延遲的影響最大。由于預計到 2021 年消費者需求將快速增長,運輸延誤可能會持續到 2022 年。半導體短缺還擾亂了幾個工業部門,包括汽車和零部件、家居用品和技術設備。
工業大宗商品價格開始回調,但下游價格壓力依然較大。大宗商品價格高企正在抑制需求并刺激生產。IHS Markit 材料價格指數(MPI)從 5 月初到 6 月中旬一直在下降,而且下降的基礎廣泛。買家抵制高價,我國國內已宣布計劃出售國有工業金屬庫存。盡管經濟低迷,但 MPI 年初至今仍上漲了 25%,幾乎是去年同期水平的兩倍。部分上漲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傳導至成品價格。
隨著供應狀況改善和大宗商品價格回落,全球消費者價格通脹預計將從 2020 年的 2.1% 上升至 2021 年的 3.3%,然后在 2022 年回升至 2.7%。預測風險在上行,取決于長期通脹預期的路徑,以及貨幣和財政政策。
隨著經濟走向充分就業,暫時的通脹壓力可能讓位于更持久的通脹壓力。為應對物價加速、貨幣貶值和資本外逃,巴西、俄羅斯、烏克蘭等新興市場央行紛紛加息。在美國、歐元區和其他通脹預期良好的發達經濟體,貨幣緊縮可以在短期內推遲,但不會無限期推遲。